作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得意弟子,罗哲文有着传奇的一生。他追随恩师保护文物和古建筑,甚至使日本京都、奈良免于战火;他和专家们曾力保北京团城,否则团城早已变成笔直的大马路;他50多年主持维修长城,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人”;他为我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上下呼吁,如今该颐养天年的84岁高龄,仍在为京杭大运河申遗奔走……
罗老的家位于一幢小民房的二楼,访客进门都会先大吃一惊,狭长的走道堆着书,仅剩下中间一条“缝”可侧身而行,进到客厅,发现除了两三张可坐人的旧沙发之外,其他地方也是堆满了书和杂物,三室一厅的房子基本上都满满当当堆着书籍。
1947年,罗哲文在清华大学(谢绮珊翻拍)
梁先生手把手教我画图
罗老生于川西的普通农家,被父亲送到宜宾读书。1940年,很多国家机关搬迁到抗战大后方的四川来暂避战乱,中国营造学社也迁到了距宜宾几十里路的南溪县李庄。听闻营造学社招收学员,热爱美术、工艺的罗哲文当时高中毕业,为了生计跑去应考,在数十人中脱颖而出,唯一被录取,年仅16岁。因为他有绘图禀赋,梁思成便将他带在身边,手把手教他画图、测绘。
李庄是个寂寞的“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除了潮湿、阴冷、简陋的农舍,就是满屋子乱窜乱爬的老鼠和臭虫,可谓“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林徽因语)。“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电灯、自来水,晚上就点个煤油灯。”罗哲文说,“但梁先生和林先生都勤勤恳恳做学问,非常关心青年的学习、生活,学员们也很尊重他们。”
他追忆林徽因时说:“那时候林先生约摸40岁,因肺病常躺在床榻上,但一直坚持写文章,除了让我们学习画图测绘,还鼓励我们学习古典诗词和外文,因为中国古建筑和古典文学关系密切。时光飞逝60多年,但恩师林徽因的音容笑貌,她的博学多闻、才情洋溢,特别是对我这个来自农村孩子的循循善诱、热心教诲的恩情,我时刻不忘。”
1944年,罗哲文跟随梁思成到重庆,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虽然依然是绘图、标注文物地址的工作,但他还是注意到梁先生交代的地图包括日本,他印象较深的是日本古建筑最多的奈良和京都。因为是军事机密,罗哲文没有多问。1985年,罗哲文访问日本奈良,得知二战时日本大多数城市遭到美军惨烈轰炸,唯独京都和奈良完好如初,当地将梁思成称作“日本古都的恩人”。罗哲文这才恍然大悟:“他认为这是世界共同的财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这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他还是这样做了。”
建国之初,北京开始了“拆旧城、建新城”的基本建设,梁思成为老北京大拆城墙而痛哭流涕。回忆起这段往事,罗老说:“梁先生是非常不愿意拆的,他提出‘保存旧城,另辟新区’,提出可在城墙上挖门洞方便交通,想要‘发掘和延续这座古城的大气和美丽’,到处想办法,最终也没有办法。他很伤心,有人说他痛哭流涕,他是比较容易动感情的。那时候林先生病在床榻上起不来,但也写了一篇文章。她也不是保守的,认为不光是保护古建筑,还要围绕新的建设,保护古建筑要保护其环境,又提出要保护民间的作品。”
当时,年轻的罗哲文经常背着一架老式相机奔走于北京各个角落,抢在城墙和城门被拆除之前拍摄了大量照片,直至目前,当年旧城楼的照片大多出自罗哲文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