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商业领域服务意识比较弱,服务态度更是差。这一点,或许从外国人的眼里能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在外国人看来,1978年时的中国商店的服务是“可怕”的,甚至有些女营业员被他们称为“可怕的姑娘”。
在商店里,如果年轻的服务员说一声“没有”,那就不能再去多问了。因为再问也是白搭,只会遭到这些姑娘的白眼,不凑巧遇上心情不好的还会加上一句“说没有就没有,烦不烦啊”之类的呵斥。微笑服务在此时此地变成了昂贵的奢侈品,没给你白眼就已经算是对面的那位同志心情不错了。
相对于大多数人的“可怕”,张秉贵则要“可亲”得多。尽管此时的他已经60高龄,但一旦站上柜台,保准服装整洁、仪表端庄、容光焕发。
从清晨开门接待第一个顾客,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个客人,他自始至终都能春风满面,笑容可掬。这种既不受白眼、又能看笑脸的购买体验相较于“可怕的姑娘”自然是更受顾客的欢迎,于是张秉贵的柜台前总是人头攒动,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指导着张秉贵完成如此优质服务的,是他经年累月站柜台后总结出的服务经——“五个劲”、“十个字”和“四个一样”。
“五个劲”即站柜台的精神劲、服务态度的热情劲、售货中的迅速劲、始终如一的持久劲、坚持不懈的虚心学习劲;“十个字”即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四个一样”是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本市外埠一个样。
如此服务水准,不要说是在当时,就算放到现在,也是难能可贵的,从如今服务态度历来皆是零售业的投诉热点就可见一斑。早在1978年的张秉贵,却在当时没有任何理论的指导下把服务营销做到了极致。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秉贵不但有着专业的服务技能和热诚的服务态度,对于顾客购物心理也有研究,并总结出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售货法。
这种售货法就是在接待第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这种做法在若干年后中国营销界开始“终端大战”时,大多数专柜售货人员所受的服务训练也和此无甚区别,没有跳出张秉贵在数十年前划定的框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