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贵是地道的北京人,父亲是一个售货员,在金山汽水公司工作。全家8口人全靠父亲每月6块钱的微薄收入养活。七岁那年,母亲含着泪让他往外闯闯,自谋生活。小孩子能干什么,只要能混口饭吃,捡柴、挖野菜、打执事。
10岁时他和三哥便到天津一地毯厂当学徒,因绕的毛线不达标,被资本家撵出厂子。后来又回北京,到崇文门外一家织布厂当学徒。这时他学到了点手艺,会织布了,可是,当年腊月这家织布厂着火倒闭,他又失业了。
此后,他又转到乾祥瑞织布厂,干了两年多。他认为自己长大了,该找个“买卖地”,踏实点,免得老失业,老求人找工作。17岁时到米市大街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这一干就是19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有了自己的商业系统。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并招聘营业员,规定年龄在25岁以下,36岁的张秉贵前去参加招聘,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
在旧社会,张秉贵曾挨过一脚一拳,留下了终生的痛苦记忆。一次,白天站了十三四个小时柜台的他,在晚上给掌柜的捶腿时,以为掌柜睡着了想停下来歇一会儿,结果被老板一脚踢在胸口上。另一次,是一个国民党兵痞来买冰淇淋,等的时间长了点,就一拳打在他心口上。
而在新社会,他接待过一名有病的顾客,帮她选择了几种适合的点心,这位顾客还专门带着礼品到柜台来看望他。强烈的对比,使他在思想上、感情上产生了巨变,坚定了他做好工作的信念。
事隔多年,他用爱回报了社会,用业绩树起一面旗帜。而他谈起个人当年的这段感受时,无限感慨:“我最有体会的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