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鼎(1929年12月29日-2018年8月7日),山东蓬莱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一、诗言其志:科学与侠义的传奇熔铸
“地球物理天地阔,查知黄泉窥碧落”,这句诗正是刘光鼎院士一生的写照。这位被誉为 “中国海洋地质之父” 的科学家,以89载人生丈量深海大地,用毕生心血为中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奠基,熔铸科学与侠义于一身的传奇。

二、少年淬炼:家国动荡中埋下报国种子
1929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的刘光鼎,少年历经家国动荡:兄长抗日失踪,母亲含恨自尽,家庭破碎淬炼出他“科学报国”的信念。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大物理系毕业后,1952年毅然投身地质事业,从陆地迈向海洋,开启壮阔征程。
三、深海拓荒:从无到有奠基海洋地质

1958年,刘光鼎组建中国首个海洋物探队。设备匮乏中,他率队用手榴弹做震源、沥青密封仪器,在改装轮船上开启勘探。十年实测后,主编的《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成为国际研究中国海的 “教科书”,让中国海洋地质跻身世界前列。
四、学术突破:理论与技术双轮驱动

他提出“三横两竖两三角”大地构造理论,揭示中国海陆地质演化规律;倡导“油气二次创业”,指明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为油气新方向,指导发现普光气田、塔河油田等超级油气藏。技术上,改装陆地地震仪,研制水下压电检波器,解决海上勘探难题,推动中国海洋物探从 “跟跑” 到 “并跑”。
五、杏坛耕耘:播撒学科星火育英才

教育领域,他创建中国海洋地球物理教育体系:在北京地质学院建海洋物探教研室,开首个相关课程;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院院长时,推动建重点实验室。培养的 6 名硕士、26 名博士、16 名博士后中,10 余人当选院士,含中科院院长丁仲礼。丁仲礼忆道:“先生率真无架,是我们心中的‘刘大侠’。”
六、侠骨丹心:科研江湖里的多面人生
因爱金庸武侠,刘光鼎获“刘大侠”美誉。他常说:“科研如闯江湖,需侠者勇智。” 这种精神贯穿学术生涯,从提颠覆性理论到以力学解太极。他在“文革”中写就《太极拳架与推手》,后修订为《太极拳术:理论与实践》,融传统与科学,成全球经典。
七、人文情怀:笔墨间的科学诗意
他工于行楷,书法苍劲;晚年出诗集《渔樵之歌》,“卅年初识边缘海,五幕演化华夏格” 凝练地质史。办公室 “渔樵耕读” 条幅,显其对自然与人文的追求。
八、精神永续:逝世后的科学传承
2018年8月7日,刘光鼎逝世,中科院评其 “为地球科学呕心沥血,享誉海内外”。他留下的 “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 激励学子,“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 目标延续,团队正攻关智能导钻技术。
九、一生写照:开拓者与传灯人的使命
从渤海湾到南海,从实验室到地头,刘光鼎诠释 “以光探深海,以鼎铸伟业”。他是科学家、诗人,开拓者、传灯人。其传奇永刻中国海洋地质史册,激励后人破浪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