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大家、书法家、诗人、美术教育家梁树年先生于2005年2月24日凌晨6时45分在北京朝阳医院安详辞世,享年94岁。梁树年先生的逝世,是当代中国画画坛和中国山水画教学事业的重大损失。梁树年,号豆村,堂号安得堂,不大斋,警退斋,欲静斋。1911年生于北京东郊六里屯。自幼笃学聪慧, 5岁入私塾,学书习文,接受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稍长,痴迷书画,临摹竹兰松石,以书画名于乡里。13岁师从同村翟姓画家习画。15岁作诗, 16岁治印。18岁拜京派画家祁井西学习山水画,至30年代中期遂自立门户,与弟子白雪石、郭未淳成立豆村画社, 每年春秋两季在中山公园水榭举办画展。1940年欧洲人以法文为其出版山水画册。1945年,从师张大千,为大风堂入室弟子。
自20世纪30年代起,梁树年先生即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先后在河北省立北京女子家事职业学校、北京第二女子中学(今北京二中)、北京崇贞学园(今陈经纶中学)、北京第四女子中学任图画教员。1962年调入北京艺术学院,任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山水科教师。1964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科任教。1974年被聘为留学生导师。1979年任中国画系硕士生导师。1984年退休。
梁树年先生生前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中国山水画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梁树年先生是跨世纪的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中国画山水画家。他德艺双馨,学养深厚,诗、书、画、印兼善,以山水画创作为著名。从青年时 代起,他就十分重视“深师古人”,遍临历代山水,渐得传统堂奥。在山水画创作上,他继承了传统山水画饱游饫看式的方法,与历代画家“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澄怀味象”、“应目会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理念一脉相承。在注重物性、物态的同时,更重视物之性情、灵性和精神, 通过内心体验,达于情景交融、物神相通的境界。在70至80年代,他遍游祖国名山大川,登黄山,临三峡,上太行,下漓江,得大自然之奇趣, 诗画迭出,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形成了他艺术生涯的盛期,许多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和国内外一些单位收藏。此间,他还先后为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礼堂、首都国际机场、毛主席纪念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兆龙饭店、昆仑饭店、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创作巨幅山水画,深得美术界赞誉和社会各界好评。
梁树年先生的山水画脱胎于传统,融北派之雄强,南宗之秀润,形成了浑朴苍健的独特画风。他以豆村为号,尤喜画松,其笔下的苍松遒劲伟 岸,富有人格的象征,既是他人生理想的寄托,也反映出时代的精神,世人有“树年松”之誉。
在长达七十多年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中,梁树年先生始终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他说:中国画源远流长,自有独立的体系和发展规律。西方的东西,比如油画可以引进学习,某些因素亦可借鉴吸收,为我所用,但不能良莠不分,中西搅和,更不能以“西”代“中”,失却民族绘画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他坚持我们要有这样的志气:外国有的东西,比如油画,我们应该有;外国没有的东西,我们也应该有,而且应该更好。中国画要发展, 要创新,走民族绘画发展之路。
梁树年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早年弟子已成为当今艺术大家, 60至80年代培养的 学生也多成为画坛栋梁。先生传道授业,最重“正人品”,主张欲学绘事, 先要正人。他一生淡泊名利,清贫守道,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为后学做出了优秀的榜样。
在山水画教学中,梁树年先生主张精研传统,由临摹古人作品入手, 学习前人笔墨,逐渐做到师迹又师心,以求得对中国画本质和创作规律的理解。他倡导研读名画,认为它是临画的重要补充,可以开阔眼界,提高鉴赏力,是画家必不可少的学养。他也格外重视书法的学习和研究,从少 儿至逝世前夕,每日晨起临贴习书,以为日课。他重视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三个重要环节的关联,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强调“临摹与读画”,通过学古达到开今的目的。他认为写生是师古人师造化的实践,是走向创作的通衢。创作是写生的提炼和升华,同时,又是学古人师造化的试金石,通过实践寻找自身的不足。他要求学生在体验大好山河的“饱游饫看”中,并不是仅限单纯的对景写生。他一贯主张“写生要守貌,得魂胜得?物我相统瀣,下笔自有精。”他这种主张以临摹古代经典作品为中心,强调理解与把握传统,特别是笔墨传统,即要师法造化,又要妙造自然的教学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独到的见解。他曾在题画诗中写道: "传统作品学古人,古人妙处亦幽深。我心自是有取舍,不计谁评旧与新。"他在自己创作中和长期的教学中,就始终默默地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与主张。在指导本科学生写生的同时,梁树年先生也收徒传艺,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言传身授,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他注意启发学生的悟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登山不是一条路,山谷灵秀多云雾,毕竟高临放眼宽, 好山好水今无数。”作为一门之长,他没有门户之见,强调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他经常举荐学生走访名家学艺,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他教学严肃认 真,在有关中国画发展方向上从不让步,但总自谦地说,我的画旧,不要学我。他鼓励艺术创新和笔墨语言探索,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把学生和弟子当作朋友,经常与他们赏画品诗,畅谈艺术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 学术研讨与艺术探索进入充分发展的新时期,梁树年先生的教学思想得以更好地实施,今天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写生训练与研究传统并重的教学模式,就包含了梁树年先生的教学思想。他对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教学思想的成熟发展功不可没,贡献弥深。
梁树年先生一生勤奋,一生淡泊,始终过着充实而简朴的生活。“身裹知路远,世变应时艰。深厌来车马,关门泼雨山。”“柴门紧闭无寂寞,独有长松伴岁寒”(梁树年《且朴集》)是他晚年生活形象写照。2002年6月“松石友”八人山水画展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行,梁树年先生以91岁高龄亲临现场,语重心长地对八位弟子说: “我已经九十多岁了,和大家在一起很留念。画画是终身的事业,我至今还觉得功力不够,一是想学,二是想变”。
梁树年先生留给后学的是他不朽的人格魅力和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永远怀念他!
梁树年先生网上纪念馆地址http://www.bdlly.com/ShowPost.asp?id=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