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晚,小杨早早地干完手头的活儿,回到宿舍,上了网,来到一家名为“网同纪念”的网站来做一项特殊的祭奠。这祭奠不是给他的亲朋好友,而是给一位他素不相识的因重拳打黑而被人誉为“女包公”的警察,她的名字叫作任长霞。他表情肃穆地来到任长霞的网上纪念馆,献了一朵百合花,并留了言。小杨介绍说,任长霞可是全国有名的“中国十大女杰”之一,生前曾是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她于2004年4月14日晚,在连夜赶回登封部署案件侦破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第二天凌晨1时许,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享年40岁。她以自己毕生心血忠实地履行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神圣职责,受到全国人民的敬仰和缅怀。她本人就是任长霞的敬仰者之一。“我觉得,每当我祭奠完她的时候,我的灵魂就很安宁。”
谈到网上扫墓,一位市民感慨地说,随着鼠标的点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随时随地,悼念者都可以访问网上纪念馆,献一束鲜花,留一支旋律,点一支“跳动的烛光”,在留言簿上找寻久未谋面的旧友亲朋,在论坛上记录自己的追思和感怀,给家属发一封慰问的电子邮件。
太原师范学院的一位姓张的大三女生对记者讲,“网络是虚无的,天堂也是虚无的。活着的人祭奠逝去的人,无非是寻求一份精神寄托,在网络这个虚无的环境里,正契合了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脆弱心理。”一位社会学家指出,互联网上时空无限的虚拟世界恰好与逝者的虚空精神碰撞在一起,让每一位平凡的人在数字中延续他的精神。人们在网络上刊载已故亲友的图片、身世和纪念文字等,就拥有了一份实实在在的精神财富。互联网延伸了清明的涵义,把人们的怀念情绪淡化在每个平凡的日子。
陈先生首先打开国内最大的在线纪念平台——网同纪念馆,他有几句话想对大学的师姐说。“师姐是我们新闻系的高才生,原供职于新华社广东分社,2001年6月4日,师姐在去河源龙川采访的途中出了车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之后同学们在网上为她开了个纪念馆。”陈先生说,网上拜祭这种方式具有独特的立体效果,“平时大家聊到师姐,只会惋惜,但是当一个人静静地对着网页,看着大家的留言时,总会泪流满面。”陈先生在留言里写下了简单的两句话:师姐,你在那边还好吗?清明节到了,祝你永远快乐,永远漂亮。
“亲爱的外婆,请你原谅我没用金钱来给你建造更为华丽的纪念馆……希望你在这个虽然简陋却温馨的纪念馆里感受到我深深的爱意,我会经常来看你的!”这是宁波一位姓乐的女孩在自己亲手建立的“网上纪念馆”里,为去世的外婆留下的一段话。
林武是福建信息学院计算机教师。他说,清明节就要到了,得抓紧时间多建几个福建名人纪念馆,让人们有更大的祭祀空间。4年前,林武很尊敬的一名老师去世了。悲伤之余,林武为老师建了个网上纪念馆。每当想起恩师,林武就上网祭祀。不久,林武萌发了新的念头:为什么不为更多的先贤和英烈们建网上纪念馆呢?他马上行动,第一个建立的是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周哲文的纪念馆。林武建设的网上纪念园现有30多位闽籍先贤和英烈,包括郑成功、李纲、严复、林纾、冰心等。网上纪念园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先贤和英烈的后人也纷纷登录,其中包括译坛泰斗林纾的外孙李建先生一家、严复侄女严珉女士、著名书法家沈觐寿的弟子蒋平畴先生等。李建不仅在纪念馆上为林纾献花,还撰写了纪念文章。几年来,林武为网上纪念园投入了不少精力和经费。“白天我要上班,只有用晚上时间建设和维护纪念园,建周哲文纪念馆就花了2个通宵。”回忆起纪念园的建设经历,林武心情愉悦,他说:“我得到的也很多,为了搞好纪念园,我读了很多书,我的知识面比以前大多了,也有许多人支持我的行动。”他坚定地说,他肯定会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铭记先贤英烈的事迹,接受网上祭祀这一方式。
(注:网同纪念网是国内网上祭奠行业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