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原本名刘仁甫,1922年11月8日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东乡(今武汉市黄陂区六指店街)之下刘湾。1942-1944年在(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而后做过中学英文教员,油行职员。1949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53年调到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工作,1962年转做文学编辑出版工作。20世纪80年代他就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1987年离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翻译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他一生历经磨难,年轻时,曾遭遇国民党当局的政治迫害,在大学即被通缉而不得不离校逃亡;1950年代,又被诬为“国民党特务”和“胡风分子”,蒙难二十五年。但他始终珍惜与诗神相遇的缘分,生平著作等身,著有《童话》、《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另一支歌》、《我们走向海》、《绿原自选诗》等诗集;《绕指集》、《非花非雾集》、《苜蓿与葡萄》、《再谈幽默》、《寻芳草集》、《半九别集》、《绿原说诗》等文集。其主要译作有《浮士德》、《里尔克诗选》、《请向内心走去》、《拆散的笔记簿》、《德国浪漫派》、《现代美学析疑》、《叔本华散文选》、《莎士比亚的少女和妇人》、莎士比亚新剧《爱德华三世·两个贵亲戚》等。2007年武汉出版社还为他出版了六卷本的《绿原文集》。
到了晚年,他频频问鼎国内外大奖。1998年成为第一位荣获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环奖”的中国诗人,其译著《浮士德》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2003年获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4年获颁文学艺术界首批“资深翻译家”证书,2007年又获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
2007年8月29日,武汉出版社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绿原文集》(六卷)座谈会,并向文学馆捐赠《绿原文集》。诗人兴奋地说:“我深深感谢所有认识我、鼓励我,以至批评过我的朋友们,……今年我已八十有五,今后一息尚存,仍当继续努力。”随后,他与家人一道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金环奖”奖杯及其他相关物品。
“终身写作,向晚愈明。”他继2003年荣膺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中国当代诗魂金奖”之后,2007年再次手捧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C奖”。
旨在促进中国诗歌发展的“中坤国际诗歌奖”,是由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中国诗歌学会、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办的。该奖设A、B、C三个奖项。其中C奖是授予对国际诗歌交流有突出贡献的中外翻译家、学者、批评家、出版家、诗歌活动家等。
绿原是一位集知名作家(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编辑出版家于一身的四栖文星。有人形象地将他的诗作、译著、评论和编选精品比喻为奇美和谐的“四重奏”。这“四重奏”的主题是执着地追求真善美的人性、人生与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以我为主”的中西合壁的真善美“人曲”,这奇妙的“人曲”熔中西古今文化因缘、现代诗文创作经验、翻译原作的艰辛和编辑出版的甘苦于一炉。如果认同“文学即人学”,那么,诗人绿原把文学诗化了,又把诗学人化了。
诗人还是一位乡情依依的赤子。当初,他与同乡好友曾卓、彭邦桢三位诗坛巨匠曾相约一起返乡,致力于家乡的文化建设;笔者策划“双凤文丛”与“天下黄陂星”书系,他满腔热情地支持;家乡成立“二程”研究会,他抱病泼墨挥毫:“穷理识仁”激励;拙作《玫瑰诗人》付梓,他又题“品玫瑰芬芳,为黄陂骄傲”祝贺……
“诗歌是人类艺术的花朵,又是人类灵魂的花朵,我们生活着,有感、有悟,写出来,就是诗。当然要能感染别人。”耄耋诗人晚年虽然病体缠身,始终如一地坚持诗歌精神和那颗虔诚的诗心。只要能坐立,他便默默无闻地敲击着键盘、点击着鼠标:《假如你还在——纪念曾卓》、《漫与三题》、《儿童诗》……即便在弥留之际,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妙的诗歌:
“不再是你的玩具,诗将随你一同老去,你和它携手同行,去寻找共栖的归宿。”
在他眼里,在他的笔下,故国家园到处都是充满希望的绿色原野。
电话:010-81181138 | 地址:京藏高速水关长城出口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东侧 | 邮编:102112 | 京ICP备2020044598号-1 | 技术支持:八达岭陵园网络工作室 |